娱乐圈不是法外之地
评论员观察
这几天,有关演员吴亦凡的微博爆料引来轩然大波。
7月18日晚,网友都美竹再度发文,向吴亦凡下最后通牒,宣称“是决战”,并要求他退出娱乐圈。当晚,多家品牌方宣告与吴亦凡终止协作。7月19日,吴亦凡在交际渠道上回应,否定相关爆料,“如果有这类行为,请我们放心,我会自己进监狱”。
这个“瓜”,真实太大!从7月8日起,从“我们好,我是都美竹”起,猛料、聊天记载、转账记载、接受采访、喊话“决战”,相关内容如大型连续剧般看得人呆若木鸡。时至今日,爆料内容尚未被证实或证伪,当事人已采纳法令途径维权。时至今日,该事情早已具备公共特点,它已不再是私家恩怨、不再是狗血八卦那么简略。
娱乐圈不是法外之地。正如吴亦凡工作室此前在回应中所说:法治社会绝不允许轻视法令的歹意诽谤行为诈骗大众,明亮清明健康和谐的网络生态不容肆意破坏。打击诽谤也好,严惩违法行为也罢,一切都应该在法治的轨迹上进行。如今,真相还在迷雾之中,大众围观能够,咒骂不妥,站队、“审判”更是为时尚早。我们信任法令最终会回应质疑,平息“纷争”。
既然讨论“案情”尚早,无妨重视下偶像“塌房”后的各方反响。
“塌房”一词,最早源于一个网络表情包——图中,有人看到远处有房子塌了,便跑去凑热闹,最后发现塌的竟是自家房子。这一形象被粉丝群体借用,描述自家偶像的形象坍塌。近年来,偶像“塌房”已然习以为常。其中,有的归于个人私德有亏,有的则已涉嫌违法犯罪。针对“塌房”,有人果断脱粉,有人(包括工作室)奋力看护;品牌方一般会挑选快速与演员“切开”,防止殃及池鱼。换言之,“塌房”从不仅仅影响演员个别发展,其背后涉及巨大的商业利益。
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曾提到偶像工业中的一个悖论,“偶像既是一个自然人,也是一个法人,我们称之为‘人形IP’”,当以一种产品化的标准来要求一个鲜活的、详细的人,就一定会出现冲突。把这句话说得更透一些,明星是娱乐工业流水线上的超级“产品”,通过层层包装,具有巨大的公共影响力。近年来,在本钱的精准引导下,很多粉丝辛苦“盖房”,为偶像奉献时间、精力、金钱;与此同时,常有明星将粉丝视为本钱,把流量当作工具,甚至将名望视为一种嚣张的本钱。
“塌房”简单,“全屋清洁”更难。每逢娱乐圈爆出丑闻,就有网友呼吁效法国外对劣迹演员零容忍。的确,就吴亦凡事情而言,寻求真相很重要,反思则更可贵。娱乐圈里,不能再有“塌房”无数次还能混得风生水起的“顶流”演员;明星的耀眼光环之上,需求更强的约束力。 (夏凡)